第三百八十七章 扶桑国
汗庭主力要班师回朝的消息虽然还没有定下确却的日期,但风声却是早早就漏了出来。明国在漠北安插的探子,就注意到了汗庭在筹措大量衣食的迹象。
再有西征那边的探子传回的消息,相互一印证,很容易就推断出来了。
这样的大事虽然不便告诉底下的百姓,但‘交好’的金国与夏国却是要早早通报一声的。毕竟汗庭主力回了漠北,注意力肯定就集中在南边了。
这个时候倭国那边的和议也总算是确定下来了。
倭国正式尊明国为上国, 并且国号从日本改为扶桑。原本依照明国的意思,是打算直接官方定义为倭的,但倭国那边也不是不知道倭这个字带有蔑视的意思,便坚持不受。
于是一番争论后,便改为扶桑国了。
如此,天皇自然也不能再自称天皇, 而是候了。现在的扶桑国主,便是明国册封下的第一任扶桑候。
而倭国的局势也根据明国的意思, 总算确定了下来。
九州岛被纳入明国的直属领地,但在官方层面上,却不是割让,而是扶桑候为了向明国国主赔罪,特意将九州岛献给明国国主。同时佐渡岛,则是真正的割让了。
为了降低扶桑的防备,明国在岛上驻扎的军队不能超过五千。同样,佐渡岛的对岸,也是不能驻军的。为此,扶桑要在佐渡岛的对岸租借一片土地给明国。
那里会建一个新港口,名为新泻。如此,也是有着监视之意。
四国岛、琵琶湖以东,包括关东平原在内的东扶桑,被纳入以北条泰时为首的新幕府的领地。而琵琶湖以西的西扶桑,就是扶桑候的领地了。
由于此前的倭国天皇一直是幕府的傀儡,所以此次被流放的三位上皇都得以返回京都。他们是回去培植自己的势力,以便能真正做到与幕府分庭抗礼。
而新的扶桑候则因感念上国恩德,要去上京城久居了。这是明国与三位上皇的交换条件, 以扶桑候换取明国对他们统治地位的支持。
恰好这几位政治斗争的失败者也确实不喜欢这位傀儡后辈, 送到明国去当人质,还方便他们揽权。
同样,北条政子、北条义时在内的幕府老人也是没机会回去的。北条家的新生代北条泰时似乎也不喜欢这些老人回来与自己争权,也或许是已经享受到了毫无掣肘的权利所带来的美好体验,因而这些幕府老一辈的人们,就只能在上京城养老了。
这其中,还包括那位幕府的小将军。就跟现在的扶桑候一样,只能老老实实的待在明国学习上国文化。
在这样的分封下,明国显然是没安好心的。因为在东扶桑和四国岛之间,可是有纪伊山地阻隔着,这无疑会影响到幕府对四国岛的联系。
这也算是明国故意在京都与镰仓之间埋下的钉子,免得他们以后同心协力对付明国。
谷朗
除此以外,扶桑国在商贸上也是全面向明国开放的。
在军事处于弱势的情况下,商贸上更是强硬不起来。并且民间的人口流动,扶桑也是不能干预的。这也意味着,明国从扶桑吸取人口没有任何官面上的阻碍。
这里的事情告一段落时,水师那边也正式展开了对琉球群岛和大员岛的探索。
这是明国第一次向万里之遥的海域伸手,能不能建立好据点,会是成败的关键。
这些国家层面的大事虽然和大多数普通百姓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但间接的却是不少。
比如在龙江省混同江下游的高岭村。
这是一个有近两百户的大村子,建立的时间不长,才一年出头的光景。最开始定居在这里的是已经汉化的契丹和女真人,而后又有一些原本生活在林子的归化民搬到村子里定居。等到山东之战开始,又有一批汉人被迁入。
此后高丽人、倭人、蒙古人也有迁入的。
但总体上,还是以汉人为主。
不过就地域而言,这些汉人的来源也比较复杂。
有从山东来的,也有从河北来的。还有河南、山西等地。尤其是年初的难民潮,有三十六户汉民被分配到高岭村落户,一下子就让村里的人口增长了一百余人。
当下在村子的学堂里,用来作为训练之用的小广场上,已经坐了近上千号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有。大人还能规矩的坐在小马扎上,小孩子则就没那么规矩了。只坐一会儿,就忍不住乱动。于是大人就让自家孩子去别处玩了,免得耽搁了台上村长的讲话,少不得一番训斥。
身为村长的牛大宝瞧着底下的人还算规矩,心里头还是非常满意的。自因受了腰伤,不能在军队继续待着后,他就不得不被迫退役。好在明军向来对退役的老兵安排去处。
牛大宝本想去州县当个治安军的。每日巡逻街道,抓捕盗贼什么的,也算是个不错的营生。但他看上了一个高丽女人,对方一家子都被要求迁到龙江省的移民新村安置,他便也跟着来了。
也是在战场上时,那高丽女人救了他一命,因而心里头非常感念对方的恩情。同时在照顾的那段时日,对方也确实跟他发生了些不可描述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对方还怀孕了。
虽然不能托关系让对方留在高丽老家,自己也不能回到山东的地界安置。所以就干脆一点选了个稍有规模的村子迁移过去,也算是一段新的开始。
来到这高岭村有半年了,上一任的村长是个蒙古人。但命数不好,在林子里打猎被熊瞎子一巴掌撕了半边脸,彻底凉透了。
在龙江省的很多地方,熊瞎子、豺狼、老虎等牲畜伤人的事情并不鲜见。听村子里的老归化民说,高岭村刚建立的时候,经常会碰到豺狼进村偷吃牛羊和伤人的事情。
有时候还有小孩被吃掉,猎户、庄稼汉、妇人被吃被袭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直到后来县城里的民兵将村子周围彻底的扫荡了一片,伤人的事情才渐渐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