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章新军遗书
张家口往北一百多里的答鲁城,五千新军正驻扎于此,自从入冬之后,各种建设工程都已经停下来了。
民工也都撤回关内,新军草草收拾了建了一人多高的城墙,配合着外围的壕沟工事,抵御可能到来的建奴。
归化城、答鲁城和赤峰城是大明长城外防线的三个支点,三城都是距离长城一百多里,都是当年的互市之地。
相比于赤峰和归化城,答鲁城要差一点,这里已经荒废好久了,有的只是残垣断壁,所以建城工作主要集中在这里。
因为物资转运困难,到了冬天,城池仅仅建了三分之一,为了防止城池被破坏,减轻长城防线的压力。
参谋部特别派驻了五千人在此,按照参谋部的估计,上次多尔衮进攻失败之后,若是在入寇,一定不会再走张家口和喜峰口。
但是无论走那里,想要威胁北直隶,那么答鲁城和赤峰城就是他绕不过的坎。
敌人必攻之地,也就是新军必守之地。
这一年多以来,新军每一战必胜,所以大明百姓对于新军就有了更高的期望。
以前能御敌于边境,让敌人不能进入大明腹地肆虐都是巨大胜利。
现在不一样了,要御敌于国门之外,最好连长城都摸不到才好。
山西新军奉命协防答鲁城和归化城,周遇吉在归化城和答鲁城分别放了五千人,然后留下一万人在大同城,准备随时支援两城。
李让这次就被分到了答鲁城,按照新军的要求,这一战生死难料,要求各自写好遗书并准备好遗物送到后方。
如果战死,寻到尸骨,则跟尸骨一起送回家乡,要是找不到,这些遗物就是他们留给家里最后的念想。
李让咬着笔杆子,翻看着手下送上来的遗书,没错他打算借鉴一下,不过大家的文化水平都相当,识字都是在军营完成的。
所以内容上也都相差不多,李让真心没有抄的欲望。
提笔写下一句:“爹娘小弟”
想了想,听说今年小弟已经说亲了,本来准备年底把事情办了,就等着他回去好给兄弟撑场面,把婚礼办的漂漂亮亮。
这突然要打大仗,所有休假取消,所他也没有回去成,想来弟弟也该结婚了,那么后面要不要加上弟妹?
那就加上吧!
李让继续写到:“寄来的辣椒o棉衣鞋子已经收到,衣服鞋袜太子殿下都给我们发了,您不用再寄来。
我已经放在大同城,你拿回去给弟弟穿吧,我在军队,平时都穿军o,也用不到。”
写完这一句,李让想了想歉意的写道:“弟弟结婚我也没有回去,现在把军饷寄回去,让俺爹在家多置办几亩地,让弟弟生活有个指望。”
想到自己已经一年半没有回家了,他心里不禁唏嘘:“出门已经两年了,我们千户说了,等这一仗打完,就准我的假回家,争取让我弟努努力,给我生个侄子抱抱!”
写到这他面露微笑,但是看到那一摞遗书,他才又想起,这是遗书,并不是普通的家书。
收拾好心情,李让继续写道:“如果爹娘,您收到这封信,那么我就已经不在了,你们不用难过,我这一辈子值了!
按照太子殿下的规定,新军会给一百个月的军饷补助,也就是八百两银子,然后还会给予五十亩土地。
这些钱都一是给您二老养老,另一半就多给小弟买几亩地吧,好好种地!”
看着自己给自己安排后事,感觉还是挺怪的。
李让继续写道:“加入新军这两年,儿子学到很多东西,君恩似海,我等不能回报万一,儿子若是战死,那就是咱们李家的骄o。
咱们无愧于皇上的恩遇,不仅是对我,我们全家都是靠着太子殿下,才能活命,希望我们家的子孙能永远记住。
如果弟弟能多生几个侄子,我希望能有一个继续当兵,一定要继续当兵!”
李让写到这眼睛有点湿润:“爹娘,今生没能报答您们的养育之恩,但是自古忠孝o两全,来生希望还做你们的儿子!”
李让跟父母说完之后,继续写道:“吾弟小峰,平日里你最为跳脱,但是如今我走了,你就是咱们家的顶梁柱。
上有父母需要o养,下面也有了家室,切莫在想其他的,好好照顾家人,照顾咱爸妈,努力生孩子,给咱李家开枝o叶。
我的抚恤银子已经跟爸妈说好,除了给爸妈养老的钱之外,都给你买地,但是买的地一个你要照o上税,二不许卖了!咱家好不容易有地,一定不能卖地!“
李让写道这里感觉该说的都说的差不多了,把信小心的晾干叠放整齐,然后交上去。
李让作为百户,已经得到消息,建奴多尔衮会带着一万女真和两万蒙古人加上一万汉军旗共计四万人再次寇边。
而这次答鲁城首当其冲,以五千对四万,战败他们没有想过,但是伤亡那是肯定的。
回想起自己三次进京,第一次在京城西门外表演,鞋丢了一只,太子殿下差人送了一双过来。
那一双鞋早就送回家,作为传家宝放了起来,那可是太子赐的东西,足够他牛气了。
第二次是因功升为百户那次,进京在讲武堂学习,学习期间他接触到不少的勋贵还有名将,开拓了他的眼界。
第三次就是今年秋天,因为上次学习匆忙很多课程都没有学全,他们这一批又补学了一次。
这一次没有上次那么紧张,他有机会好好的逛逛京城。
也是第三次,他知道了皇家为了大明百姓做出的牺牲,为了减轻百姓负担,不惜把皇族削籍。
他也知道了其实皇上太子并不是每天锦衣玉食,每顿饭都吃几百个菜,按照规定每顿饭也就四五个菜,反而不如一些地主家豪奢。
也知道了皇族的存在不是为了高高在上享受,而是为了护佑大明百姓。
也知道了皇上的辛苦,每天从早到晚处理不完的政务,太子不仅要学习,还要处理各种皇明商号的事物,还要处理新军的事情。